赫字是什么五行?
《说文》中有“赫,火赤盛貌”的解释;《玉篇》中也有“赫,赤热也”的解说。“赫”字的五行属性应该是属火的。 在古代,人们用五行来指代五类事物——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着世间的冰霜雨雪和春夏秋冬,每一行都代表着不同的力量或者物质形态。当人们在介绍某种东西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它对应的五行属性,就会用到这五个字中的某一个来形容它,从而找到与它匹配的事物。
比如“水”可以代表寒冷、潮湿等一切与水有关的属性;而“火”则会让人联想到炎热、干燥等一切与“火”相关的状态。当人们看到“火”这个字时,会下意识联想到高温、明亮等与火焰有关的现象。 又因为“火”是红色、明亮的,所以古人用“火”来表示红色的烈焰。《礼记·郊特牲》有言“祭日于坛,朝日出而祀之……祭月于坎,朝月光也”,其中的“祭日”“祭月”所用的祭品就有“阳合(红黍)”“阴合(赤豆)”之类,这与“火”的象征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看来,“赫”属于“火”类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它的五行属“土”呢? 这是因为在五行中,“土生金,金生水”,也就是说“土”是“金”“水生”的来源之一。《管子·轻重辛》曰“干生之,坤成之……万物莫不承形。”这里的“坤”就是指的“土”——大地,母亲。
另外,在古代,人们还常用五行相生相克道理来推导帝王、诸侯的国号以及州府县的命名,这种方法被称为"五行相胜"或"五行相生"。因此“土”也是“火”所克的。 既然“土”既生了“火”,又克了“火”,那么在这两种关系之间,“土”就处于了一个比较温和的状态,这种状态与“中”的意义是比较接近的。所以汉字文化中,经常把“土”称作“中央之气”,而把“火”称为“南方之极”。“南”是阳极,是火热的,而“北”则是阴极,是寒冷的。
就这样,看似很普通的“赫”字,也因为五行而具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