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字的五行是什么?
所谓“五行”,是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高度归纳和抽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了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这种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洪范》是春秋战国时郑国大夫子产所作的一篇政治论文,里面谈到君王治国要用九个方法来衡量,这九种方法是“一曰孝悌,二曰友良,三曰博闻,四曰明智,五曰笃行,六曰爱民,七曰正身,八曰礼乐,九曰节俭。”其中第四条讲到要“明德慎罚”;第五条说到“忠信”;第六条谈到“惠爱”,这就是“德”、“仁”、“礼”三者的源头了。
“德”是什么?在《周礼·地官·大司徒》里有讲“德”的内容,共有五项,分别是:“一曰耕农,二曰树艺,三曰豢畜,四曰蚕桑,五曰百工。”后来,秦朝李斯把“德”概括为三个方面:“上老而下少,右贤而左不肖。”“德”是按年龄划分(从大到小),按职位划分(从上到下),按品行划分(左指道德高尚的人,右指品德低下的人)。
汉朝的贾谊在《新书》里进一步将“德”细化为五个方面:“仁、义、礼、智、信”,这个“礼”就是“仁、义、礼、智、卫”中的第二个字了,由此可见“五行”里的“木”是指“仁”。同样,汉朝的张衡在《东京赋》中讲到“五行”的时候也提到“木曰仁”……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字中的“五行”,首先是依据汉字的本义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