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应对美国加税?
对于美利坚合众国加征关税,很多答主都从贸易战、经济战的层面进行了分析,我在这里想说的是: 贸易战和经济战确实是美国的选择,但绝非必然的选择。 就当前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而言,中国对美出口金额高达2.7万亿美元/年,而美国对中国的顺差则达到了3750亿美元/年——这相当于美国所有贸易伙伴对美出口总额的18%,是美国对外贸易总顺差的6倍。
在这样巨大的贸易顺差的压力下,美国采取加息、贬值等措施刺激国内需求、抑制通货紧缩无疑是有道理的;同样,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美联储被迫降息以维持经济稳定也是有道理的。 但贸易战和经济战都不是必然选择。
一方面,为了平衡账户和保持汇率稳定,美联储可以采取进一步降息措施来缓解通胀、保持物价稳定,甚至可以使用量化宽松这样的“邪招”(虽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已经表态不会使用这一工具);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也可以寻求与中方磋商解决争端,达成相互妥协。毕竟双方都有利益的交汇点——对美方来说,扩大出口、降低进口是政策目标,而中国则需要提振内需,实现进口替代。在促进双边贸易平衡方面,两国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当然,贸易战和经济战都不是坏事。如果美国通过加息使通涨上升至合理水平,通过贬值增加产品出口,这对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显然是利多多。问题在于,美国是否愿意忍受加税带来的短期痛苦,放弃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从而将通胀转嫁给其他国家?以及,能否有其他替代方案来解决双边逆差问题呢?
贸易摩擦与加征关税并不是中国政府和企业所乐见的,但是我们也要有清晰的认识以及足够的信心来应对挑战。
首先,虽然我国对美出口受阻,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回暖的大环境下,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机电产品的强烈需求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回旋余地。2017年对美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在当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整体增速中的占比不到20%。实际上,2017年对欧盟和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已经超过对美出口增速,尤其是金砖国家,增速达17.7%,是3.6%的对美出口增速的近5倍。可见,在我们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欧洲、东盟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对机电产业提供了足够的替代市场空间。
其次,我国的机电产业已经具备自主解决核心技术的能力,这是我们在贸易摩擦中应对美国威胁时最大的底气。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虽然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等部分领域还有所欠缺,但是中国商飞生产的C919飞机已经在部分指标上超越了同级别的空中客车和波音飞机。再比如计算机,虽然CPU以及操作系统尚未完全取得国际话语权,但是我们已经在积极布局和追赶,比如基于Linux系统的国产桌面操作系统中标Magic OS和航天昆仑等,已经具有实用潜力。
最后,我国的机电产业已经具备了打造国际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的基础。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机电产业一直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路线,在与跨国企业的合资合作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工程经验和管理经验,国内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迅速提升。如今,我们有能力开发与合资品牌抗衡的自主产品,并培育出了如中联重科、联想、TCL、海尔、宇通等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从而摆脱了被外国品牌牵引的命运。“以市场换技术”路线的胜利为机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现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