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得在美国上市?
从历史来看,A股曾经出现过多次暂停 IPO 的情况。2010 年之前,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境内企业上市一直面临诸多难题;而自 2010 年深交所开板以来,虽然条件已比过去宽松许多,但 A 股依然不是个轻易就能上市的地方——不仅排队的企业数量众多,且审核流程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据统计,截至 2015 年 1 月,在会审查的拟上市公司数量达到 392 家(未含有信披义务但却被中止审核的企业),而同期美国上市公司数为 7060 家(不包括 C 类股份)。如此多的申请企业在等待上市,而 A 股有限的融资规模却难以支持这么多的公司同时上市。
从企业本身来看,选择在 A 股上市也面临着不少难题。首先,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拟上市公司面临更严格的发行条件及监管要求,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明显提高,一些经营情况不够理想、业绩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的拟上市公司甚至可能因无法满足发行条件而最终选择放弃上市计划。其次,目前 A 股的上市费用相对美股来说也相对较高。以最近上市的京东为例,在美股 12.8 亿美元的募资额相比 A 股多出了近 60%。高昂的上市费用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若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较低水平的融资目标或者换道而行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融资目的。
最后,A 股市场对于企业的盈利期限的要求一般较美股更为严格。考虑到很多新经济行业的企业初创期投入较大,处于亏损状态的可能性更高,如果无法尽快实现盈利,则很难通过 A 股上市。
当然,选择赴美上市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与美国股票市场比较而言,融资规模较小;其次,成本较高,包括法律费用、会计费用等相对较高;另外,还需要承担可能面临的监管风险。
但是,相比于 A 股仍然是一个“增量市场”而言,美股作为一个成熟的“存量市场”则更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相比于 A 股市场,美股市场更加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投资的风险系数相对更低并且有比较完善的退市机制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