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原因?
不良贷款并不是一笔两笔,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当前形势下,不良贷款率上升不可避免,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我国长期处于GDP增长率快速增长的时期,同期贷款总量也快速增长,致使不良贷款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1999至2000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我国经济出现较低增长率,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猛增。
二是从历史情况来看,每当经济出现增长减速趋势时,银行的贷款不良率都会上升,经济不断增长,贷款质量也不断好转。1997年资产负责率上升,加之那时金融监管力度较弱,商业银行之间盲目竞争,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过于苛刻,不少应该发放贷款的企业因为没有吸纳资金而倒闭,于是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下降。2004年末《银行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后,限制了银行的分支机构随便设立,且对贷款审查比从前更为严格,因而这时贷款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良贷款率亦下降。
三是我国采取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府的干预过多,企业无力还款,便形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产权关系不明确,在兼并、拍卖、联合等一系列的企业改制工作中,银行由于没有及时到位的清理应收账款和贷款,这都对银行的生产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四是从近年大型银行上市进程来看,还没有一家银行因不良资产处理不彻底而阻挡其上市。为了上市,银行必然会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理,不良贷款率随之下降。
五是国际上,贷款质量标准是指贷款风险程度。一是按企业拖欠贷款的时间长短及金额大小进行结构分类;二是按企业归还贷款的可能性及速度进行状态分类。在国际上统称为“不良贷款”的,主要是指状态类分类中的呆账类贷款。但由于在国际上贷款分类更为严格和更加标准化操作,因而,我国银行在国际上被界定为不良贷款的比率较低,主要是针对贷款企业不同程度地占用贷款的时间长短而分的两类,即:快到期贷款、慢到期贷款;及按照贷款风险程度分的三类,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