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哪有荷塘?
我向往着有这样一个地方,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走在小道上,四周是安静的,只有远处水流声,或是船桨划动水面的声音。偶然有鸟鸣声,使人越发感觉清幽。小舟从远处缓缓而来,坐在船上,手捧一本书,时而低眉看书,时而抬头远眺。或许是一个雨后的清晨,你来到一座桥上,看见一群人在桥下望着什么,你俯身望去,水里倒映着山,山上掩映着寺庙,桥上有着匆忙的行人,一个小孩用石子打着水面,荡起阵阵涟漪,打破山中的静谧。你望向远处,雾气仿佛是山中的仙雾,隐约可见一座城堡的轮廓。你不由的叹道:“此景只有此处有,人间能有几处寻。”
这地方便是长安的兴教寺。兴教寺位于西安城的东郊,在如今的华清东路和长乐路之间。此寺原为玄奘大师奉旨为保存他奉先帝所赐紫珊瑚而开辟的避暑地。据《长安志》记载,寺中有“紫云别墅”,玄宗皇帝曾到此居住。
“长安朱雀街东第五河,北第三寺,即兴教寺也。本寺,玄奘为梵迹,建塔藏玄经。后有僧清,更于遗址造寺。寺后有故塔,世谓玄奘塔。(《长安志》)
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今河南缑氏县)人,祖上世代居雍州,隋末迁居洛州。自幼出家,智免聪敏。初投法渊寺慧学,好学深思,又从慈恩寺伸素学《摄论》,精通佛典。觉得于此境中少见多怪,乃毅然西去,入蜀求经。入藏经之地,发现佛经很多,译后有《梵网经》、《菩萨戒本》等十余万言。还东后,向唐明皇呈《西域尽》。此后,又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东巡,渡洛水,游少林,还长安。于长安城西莲花寺,译有《心经》、《金刚》、《大乘起信》、《成实论》,共十八部,一千三百七十余卷。因有惊人之功,高玄宗于御花苑亲听译经,并赐钞万匹,以充润笔之需。后又受诏于长安弘福寺重译古经,以《涅盘》、《涅槃经》、《金刚》等十六部,并六百卷。又受诏于玉华宫译经,以《大宝积经》、《能断金刚》等六部,并五百卷。总今译经,二千余卷。
玄奘一生,以僧徒其身,不持戒律,不礼佛,不餐肉,一心追求真理,矢志不移。并呕心沥血译出佛法经典,对中国佛学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唐高宗在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冬,命官为玄奘建塔。此塔依方,其心不可见,后人称之为“心造木塔”,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