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形成原理?
1.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基础理论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中。 2.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方式(五行的具体涵义如下)。 五行的特性为“曲直、炎上、润下、承下、稼穑”
3.五行的关系包括相生与相克两个方面。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学中运用五行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描述人体的病理现象以及推断疾病的传变规律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作用。
4.自然界的大千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并以此推动和影响着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 五味归五行,五味指苦酸甘辛咸,苦味归心入肺,酸味归肝入脾,甘味归脾气入肺,辛味归肺入肾,盐味归肾入心。五脏归五行,心属火,主血脉,在志为喜,开窍于舌;肝属木,主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开窍于目;脾属土,主运化,在志为思,开窍于口;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开窍于鼻;肾属水,藏精,主生殖,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及二阴 根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规律推演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乘侮",从而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如肝病可以犯脾,称为乘;脾病亦可犯肝,称之为侮;又如肾病可以寒水乘心,心火可以上炎制肾气,此为相克之中有相生也;再如水能克火,但火势太盛可焚水而灭,此乃相克中有相克之意。 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原理,人们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后状况,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传变法则。
5.例如肝木具有条达之性,故多忧愤;若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易使木失条达而横逆侮土(脾胃),脾失健运则气血化源不足则影响肝气疏达,进而导致木郁不达,如此恶性循环,便形成了肝胆疾病反复发作的病理模式。 根据以上所谈的五行属性,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阴阳五行的综合体,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没有单独存在的某一元素。比如说我们的五官,眼为肝之外窍,所以与肝的关系密切;鼻子通肺,所以与肺关系亲密等等…… 所以如果从宏观上来看,人的整体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但是人又是各部分组合而成的有机体,所以每一部分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比如心脏它是属于火的范畴,但它又与它的功能器官血液,血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血为心所主,所以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所以说心脏的病变又会涉及到小肠的功能,这样看来,单一的元素已经不能概括所有的事物了,要全面的看,才能把握事物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