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在哪选演员?
北京人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新剧目诞生后,会组织院里的演员和导演进行谈剧本、聊创作的“文学晚座”,我有过两次参与这样的活动的经历(《蔡文姬》和《我爱你中国》);在《我爱你中国》的“文学晚座”上,我见到过沙叶新导演和主演朱旭老师,当时叶欣导演还提到对于胡锦涛主席的形象,可以考虑让演员朱旭来扮演——这已经是非常具体的选角设想了。
当然,这种“文学晚座”上产生的角色建议,最后能否成为导演的创作元素,还要取决于导演的想法和实践。但至少可以说明,北京人艺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创作环境下开展创作的。 除了“文学晚座”,北京人艺还有一个传统的创作方式叫“小剧场”,就是在小剧场里先排演几场戏,请观众参观,然后听取观众的反馈意见,再对剧本和演出进行调整完善。这种方式,也能给导演和表演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面对观众的时候,去思考角色的塑造和处理剧本的方式。我曾经在《天下第一楼》和《老佛爷》的排练中,参加过两回“小剧场”,看到导演和演员们为了角色和台词而争执的面红耳赤,也亲身感受到这种激烈争论后的成果——更准确说,是演员们在反复揣摩后,赋予角色的鲜活生命。
我想,这种创作环境和方式,对于戏剧演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它能让演员充分贴近角色,也让导演能够更好地观察演员并由此确定角色。 至于那些不具备这样创作环境的小剧场,或许有另一种寻找演员的方式,那就是“碰”,也许是跟某个演员偶然的一次碰头,因为感觉对了,就可以开启一段合作;我遇到的导演也许没有那么多关于角色的详细设定,但是他会通过一些细节去确认自己是否与某位演员“对的上话”,如果说演员的反应和感受恰如他所想,那这段缘分也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