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膳的原理?
《黄帝内经·素问》“五味入胃,各自归出,各有所走,各有所病”,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在五脏之中,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劳所伤”中的五劳,中医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行相错,移行相生”,在人体经络中,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存在。《黄帝内经·灵枢》记载“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同时记载了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以及异常时的病变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并详细阐述了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的病理变化。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这是中医养生非常著名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于战国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书中认为饮食应该以五谷为主,肉类为辅,蔬菜类可多吃些,水果适量吃一点就行。 五谷主要是指“稻、黍、稷、麦、豆”五种粮食作物;五畜指的是“牛、羊、猪、鸡、鸭”等家养的牲畜;五菜指的是“薤、韭、葱、蒜、茼蒿、苋菜、白菜、芥菜、萝卜”等草本植物;五果则是“桃、李、杏、梨、苹果”等水果。 古人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划分出了二十四节令,其中立春、雨水、惊蛰是春天的节气,春分、清明、谷雨是夏天的节气,立夏、小满、芒种是秋天的节气,小暑、大暑立秋是冬天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