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生肖老师?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子鼠,子是太阳升起落下的位置,为坎宫,居正北方。十二地支中唯一一个“子”字笔划数最少的,所以“子”又称为“孑”。而老鼠喜欢在夜间活动,且喜欢咬东西,故有“子鼠”之称。并且子时属阳,子初阴气萌生,子末一阳升腾;动物中只有老鼠一生下就睁眼的,所以老鼠又有“眼儿”的别称。另外民间还有“老鼠娶亲”“老鼠嫁女”的故事。子鼠与丑牛相配,为子丑同位,且丑中有子,子中有丑,子丑相合会成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万物得以生长不息。
丑牛,因丑属牛之五行,且与未羊相冲,故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七。《史记》载“轩辕黄帝得土德,故号黄土地,土德实盛,故曰牛。”丑牛象征厚德载物。另有“牛角挂书“的典故,讲隋朝王勃小时候贪玩,在牛背上读书,后成就了一番文学伟业。因此古人认为,凡有气节的人,都要像牛一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勤奋不怠的态度。
寅虎,寅为少阳,主春天,象征生机、力量。老虎善于捕捉猎物,尖牙利爪,勇猛无比。传说老虎天生百兽之王,霸气十足。寅中还蕴含有水,为木生火之义。故此,虎年正月也称为“寅月”或“虎月”,一天之中早晨的时间也叫“寅时”或者“虎时”。
卯兔,二月属于卯月,又称作兔月。兔子胆小机谨,晨出暮归,每日只走五公里左右的路线,从来都不闯“祸”,所以被称为“神兔”。古时人们把月亮分为五区,每一区叫做一“阴”,即现在的“阴阳”之“阳”,代表方位是东。每个月的第一日属于“阴”(农历),称之为“朔”;十五属于“阳”,称作“望”;每月最后一日属“阴”,叫“晦”。每月月初和月中都是吉日,叫“双阴”或“重阳”,而月末最后一天则称为 “孤阴”。 辰龙,三月属于辰月,又叫龙月,此时阳气生发,万物峥嵘,恰好处于春季和夏季交接之际,故而气候多变,古谚云“二月乱穿衣”指的就是这个时间段。据传玉帝派二郎神杨戬下界巡视,当来到南瞻部洲的时候就看到一条无尾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施展法力将其制服,这条恶龙便是水神共工。
已蛇,四月份属于已月,又叫蛇月。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谚语,表示在清明节之时人们开始插柳枝于门户之上,而在端午节则有插艾和戴香包的习惯,而且这一天也开始洗艾藻(一种香料)来祛除疾病。至于已经出生的蛇宝宝,民间则用菖蒲蘸了朱砂,印在孩子的额头上,希望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成长。 午马,五月属于午月,也称马月。这时气温升高,草木茂盛。古人将夏至分成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说进入午月,雄鹿的角开始脱落,知了的幼虫长出翅膀,变成了能飞的蝉,而半夏草也开始长大。这时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所以有“昼长夜短”的说法。而且到了五月,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进入多雨时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梅季节”。
未羊,六月份属于未月,又称作羊月。这时候阳光猛烈,草木繁茂,对于羊来说正是吃草的好时候,所以六月的羊食量最大,生长最快。同时这个月也是农作物收成的前奏,正如谚语所说“六月芒种稻茬秋,莫笑农家腊酒浑”。只是这个时候天气骤热,很容易中暑。中医理论中“午时”即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分属阳明胃经和太阴脾经,这两个脏腑最喜温燥,最怕受凉,如果此时过度贪凉,极易引发肠胃病。
申猴,七月份属于申月,也叫猴子月。这时阳气达到顶点,阴气渐生,所以猴子的形象在阴阳平衡中处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被看作是象征祥瑞的灵物。据说此时猴类的神经系统最活跃,肌肉收缩最有力度,所以动作显得敏捷轻快。只是盛夏暑热难耐,人们容易心烦气躁。
酉鸡,八月属于酉月,也叫作鸡月。这个时候“阴气渐盛,天气肃杀”,所以鸡在田间啄食稻谷的动作变得小心谨慎起来。至于白天飞行的鸟类,由于阳气渐弱,它们也开始收敛起张扬的个性,变得安分守己起来。只有夜行动物们依然保持着之前的活力。
戌狗,九月份属于戌月,也叫作狗月。这时金旺土旺,阴气盛极,而生肖狗与生肖牛是六合之一,与生肖羊又是相宜之物,所以在十二属相中地位显赫。俗话说“家有旺犬,财喜进门”,意思是如果在九月收养流浪狗,家里将会过上富裕而温馨的日子。
亥猪,十月份属于亥月,也叫作猪月。这是金秋十月,五谷丰收。而对于猪来说正是吃粮的大好时机,因此这月份的猪长得最为肥壮。同时因为阳气已衰,温度逐渐下降,所以猪的睡眠增多,醒来之后也总想呼呼大睡。按照中医理论,亥时肝经最为活跃,这个时候休息,既能保证肝血充足,又能让肝得以正常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