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字五行是什么?
"难",10画属金,五行为土。《康熙字典》解释如下: 【申集上】【言部】 难 ·康熙筆画:10 ·部外笔画:4 《集韻》奴丹切,音南。《揚子·方言》秦晉之閒,凡難之辭,謂之訥。或作軜。○按《漢書·溝洫志》注曰:讷,言不出口。《方言》註曰:今人相馬,說良賤,言訥則劣。 是知「訥」之本義,即言「語言遲鈍、不善辭令」,引申為「行為笨拙、執拗」,再引申為「難以处理、不易達到」等義。而「訥」的本義則演變為「喃」,如「喃喃」(形容細聲談話)。
又有一解,源自《詩經‧邶風‧谷風》「猶可諾兮」。毛傳:「諾,應也。」又注:「猶可,我猶可。」「諾」通「訥」,引申為「善應對」。因此「納」有「入,收入;承認,同意」等義。由此引申為「承受,承擔」,後有「耐」、「堪」,均從此義發展而來。 "难"的造字本義是「言语行為笨拙」。所以它有三個意思: ①指辦事情困難。跟"易"相反。 ②指問題複雜,不容易解决。 ③指做惡夢,驚醒後不敢回憶。 這些意思是相通的。比如:這件事太难了!(不容易做好) 你這麼小,怎么難得倒你!(不能完成) 不可以這麼做,太難了!(因困難而不肯或不敢去做) 那麼,「難」和「易」是否有了這些意義,它们的字形就改變了呢?並沒有。「易」「難」都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形旁,表示這個字屬於什麼類別,下部才是這個字的聲旁,表這個字的读音。
“易”的形旁是“日”,“日”的古文字像兩隻手舉着日頭。它的本義就是“白天”“陽曆月”的意思。後來才引申出其他諸多的意思。 “难的形旁是“言”,其古文字像一根拐杖。它的本义就是指“語言”“告訴”。然後才有其他的引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