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低端人口?
“低端”是个很不恰当的词,不过这里暂时用一下。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有巨大的“低技能劳动者”供给的(我姑且把无技能和无学历人群称为“低技能劳动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曾经在一个招聘会上过负责招聘的公司的人力总监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公司其实只要高中学历就可以了,很多大学生根本不如我们公司需要的技能。” 一个公司的HR都这样想,可想而知有多少这样的公司需要这样的人力资源。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拥有7.5亿人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2013年,国家卫计委统计,每10万人群中,只有5698人拥有本科学历;而只有45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也就是说,在13亿人中,能够拥有高学历的仅仅占1%不到。(注意这里的高学历是跟国外相比,如果和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比,这个比例会大很多) 这些没有学历或者仅有初中、高中等低学历的人群,就是低端人口的主体。 而这些人正是就业市场供求最大的群体——因为拥有大量低端需求的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企业大多对技术要求不高,而对人力成本则非常敏感。他们才是工资水平的决定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中,2013年最高的是金融行业,为76172元;而最低的是住宿餐饮业,为35185元。二者相差近两倍。 但若按照非私营单位的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计算,高低差距就拉大了——金融业达到了109519元/年,而住宿餐饮仅为38351元/年,差距竟达到近3倍! 高收入行业往往是技术和管理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进入门槛较高,而低收入的住宿餐饮行业则准入门槛极低,因此高收入水平往往对应着较高素养的工作群体,而低收入水平则对应着较低素质的工作群体。
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技术水平越高、管理强度越大的职业,薪资水平也相应较高;而那些不需要什么技术和管理能力,或者只需要少量技术和简单的管理能力就能胜任的职业,普遍薪水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