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发国债?
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是中性的,也就是说我们不想用宏观政策去刺激经济,我们是“有目标的市场化”利率调控方式(这是和美联储等主要央行最大的区别)。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但是在经济运行中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外部需求、政策干预等等。因此我们在进行利率调控时并不会简单地根据供需关系确定利率水平,而是将目标确定的非常高(比如2018年目标为降息55基点,实际降息75基点;今年目标是降息30BP,实际降息40BP)然后通过市场操作使实际的利率向这个目标靠拢;反之如果市场利率低于目标水平,我们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债券使得市场的利率水平上升至目标区间。这就是所谓的“有目标的市场化”
既然我们的利率调控的目标已经确定了,那么发行国债就会成为不必要的操作。因为发行国债相当于以政府信用代替市场信用,为了实现同样的宏观目标,政府的做法显然不如市场自然调节有效率。所以直到今天的阶段,我国仍然没有大幅扩张财政赤字的风险。 当然这样做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当经济出现通缩时,这种政策工具就显得无力了。
国债有三种方式去发,第一是央行购买,第二是商业银行购买,第三是国外购买。第一种是凭空印刷,是通胀之源,不可持续,现在各国都不常用。第二种是靠金融深化,也就是发展商业银行体系,有余钱可以买国债进行投资。第三种则是靠输出商品,输出货币,吸引别人来买你的国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不够,商业银行不够强大,因此我们发不出几万亿的国债,靠商业银行购买,不现实。同时中国商品输出和货币输出都不够,外国也不大去买我们中国的国债,这也不行。
因此,我们就采取了地方政府代替中央政府来发债的方式,这就是城投。城投其实就是发债的一种方式,是变相的国债。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城投实质上是央行购买的,央行通过再贷款给国有行,国有行给地方行,地方行再给城投。第二,地方政府就是代替中央政府来发债,用的是国家信用。国外大基金购买国债的目的就是享受国家信用,中国不发国债,国外大基金就去买了中国地方国企债券,是一样的意思,因此我国变相的也向国外发行了国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可以一直搞基建,而不会通胀水平很高,不会资金短缺,因为我们在变相的发债。只要国外愿意买债,我们就不会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