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国民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概念,只是计算的范围不同。通常来讲,一国国民经济的内容包括了所有的经济单位,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只包括经常居住的境内公民(居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及其所得。 例如一个在国外的华侨获得了100万元的收入,这100万元就包含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而在国外创业的本土人获得的100万元收入就不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而属于国际总产值(总产出)范围之内。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正式统计国民生产总值。2006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当年GDP实际增长率约为13%,较此前预期值高出了两个多百分点。但本次普查也“暴露”出GDP过快增长的背后隐忧—大量“伪国企”存在,即很多企业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国有企业,而是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划拨资产、强制配置资源建立的,虽然它们也具有企业的性质,但实际上从事的是公共事业的职能,如市政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所属的企业。这些企业作为事业单位登记注册,按规定不能核算GDP,但在实际的统计调查中却将其纳入了企业范畴。因此导致了GDP增长的虚增。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这种伪国企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GDP统计数据“水分”也越来越令人担忧,为此有专家大胆推测,可能只有30%~40%的GDP是真实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GDP统计采用的是“总量模式”,因而无法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由于不区分居民和企业,也无法体现分配环节上国有资本收益与私人资本收益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