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德属于什么五行?
首先,要解释一下“盛德”的“盛”字是读作shèng 还是读作chéng。 这个字在《说文》中归入声部,徐铉等注:“盛,音成。本义以缶节乐。一曰盛饭。”即这个“盛”字最初的意思是用罐子灌酒;第二层意思才表示“兴盛”“满”之意。“盛德”的“盛”应该读作shèng。 这一个字很奇怪,在古代文字学著作中的写法变化很大。金文中一般写作从食从成,如《毛公鼎》、《何尊铭》;小篆则多从攴从成,如《泰山刻石》、《史晨碑》;而隶书则变为从皿从成,到了现代汉字简化为“盛”。
那么,这个“盛”是什么含义呢?我的看法是这个“盛”字是从“成”字简化而来,且只表示声音的意义(类似于古汉语的“识”),是一种度量单位的概念,指音乐节奏的完整一次,如《礼记•祭统》:“夫乐,天子之典也,所以祀神致福也。……左右还而各其位。”郑玄注:“奏乐之章,成而复故处。”也就是说一首乐曲按照一定的章节完成一遍为一“盛”。 所以,“盛德”的“盛”其实是指“德行圆满无缺”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德”字。 “德”的古文字形有很多,我选用《尚书》里的字形。 关于“德”字的本义,古代文字学家们观点不一。孙诒让认为“德者,得也”(《甲骨文诂林》),即获得;严复则主张“德者,直感以知善”(《荀子·正名篇》),即直接感知。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德”的字形演变过程显示,此字最初的意思应该是“行止有道”。
我在教学生时,经常用“道德”两个字来打比方来帮助学生理解“德”的含义。什么是“道”和“德”呢?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第五十三章》),也就是说“道”是很平坦很简单的事,但是人们却喜欢走邪路。什么叫“走邪路”呢?就是违反自然规律,胡乱作为。这种乱作为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也就是走回头路,回到野蛮状态。这是“德”吗?不是!这只能叫作“失德”或“无德”。
那“德”又是什么呢?“德”其实是“得”,得到什么?得到“道”,也就是行为符合自然规律。这样,你的行动就是“有德”的,反之则是“失德”或者“无德”。 “盛德”就是指品德高尚,他的德行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