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击为什么落后?
说到拳击,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起源。 众所周知,拳击是西方的体育运动之一。它起源于英国,但是发展于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电影行业在美国的发展,许多以拳击为题材的电影出现并风靡一时,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百万美元宝贝》和《拳王阿里》。
影片的上映令许多人对拳击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职业拳击手这个职业出现了。同时,为了维护比赛的公平性以及对运动员保护措施,拳击比赛必须戴上特制的拳击手套并在规则限制范围内进行。20世纪初的职业拳击运动便在美国迅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在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一直为人们所传承和发扬。而现代意义上的拳击运动传入中国则是在清朝末期。当时,在英国政府的逼迫下,清政府与英殖民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允许英国人驻兵、开设医院和学校等。就在这一期间,英国殖民主义把拳击运动带到了中国,并对该项运动进行了推广。随后,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致使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为了谋生而走上了街头,从事各种杂工。这其中就包括拉洋片、变戏法、摔跤等等,当然还有拳击。
尽管民间有很多打拳的人,但真正的职业拳击手直到上世纪中叶才出现在上海的弄堂里。而在天津,因为码头劳工的来源地错综复杂,因此职业拳击手也较多。据一位老者回忆,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亲眼目睹过天津的“擂台”,上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人们在此展开激烈的搏斗。
不过,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与传统,但相较于西方近代体育项目而言,中国始终处于一个追随的状态。这种现象也同样体现在了拳击这项运动中。 在清末民初,由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偏低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人们的思想较为固化。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多认为拳击是一项低俗的运动,甚至是不齿于人。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提倡科学健身体育,提倡发展竞技体育的时候,拳击这项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依旧受到很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