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属什么生肖?
先秦时期没有十二生肖,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汉王充所著《论衡·物势》; “辰为龙,巳为蛇,寅为虎……子者,妊娠之象,丑者,子之身形。” 书中明确指出了“辰”“巳”“寅”“子”“丑”五个位置的属相。但这里提到的“辰”“巳”“寅”“子”“酉”五个位置与现在使用的“辰申寅子酉”六种属相有所差异(差了一个“午”),因为这里的“巳”是“已”的异体字,而“已”在这里代表的是“巳”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巳”就是“午”,说明这个时候的“巳”是“午”。可见这种记载出现了错误。
同样在汉代扬雄作于公元136年的《方言》卷一中有提到 “蜀人谓犬日狗,梁益人之言曰狡”; 晋代郭璞注《水经》引用了这段文字并进一步解释到 “今江淮之间呼犬曰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到了汉代或者更早就有了“辰戌丑未”的四土以及“子午卯酉”的四正,再加上动物中的“狗”和“鸡”,合计六畜。
而《周礼·地官·媒氏》中提到了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夜分祀月下老人”,这暗示了月亮的存在和时间概念的引入。 再结合西汉初年置太初历来推算,时间估计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50年。那么这时候“子午卯酉”和“辰戌丑未”一定已经出现了。 因为干支就来源于北斗七星和太阳的运行周期,这是古人观测天文所得的结果,属于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而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原地区,也就是说最先使用十二生肖的地方应该就在先秦及汉朝的疆域范围之内。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套体系。 至于为什么不是“未羊”而是“戌狗”?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在先秦人们主要食用羊肉,而猪肉并不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所以“未”不一定指代属羊的人。而属狗是因为古人发现“守山(犬)”能够看家护院,抵抗豺狼野狗等攻击性较强的野生动物,作用类似于现在的警犬,所以“戍”指的是守护“家”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