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字意思五行属什么?
“易”的繁体字为“易”,拼音yì,最早见于甲骨文 (图一)和金文 (图二)中,形体演变见于小篆(图三)。《说文》中解释道: “易,更易也。从冂、从日、从心,以声。”即“易”字的本意是指“日月交替”,引申为“改变”“替换”的意思。所以“易”字属会意字。
“易”的构形是对“日”和“月”两个意象的抽象化过程;同时,“口”的存在暗示了语言的存在。因此可以说,“易”最初表示的是一种含有语言意义的、象征性的事物——它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状态。这种原始的“易”实际上就是神话意义上的“易”(或称“太乙”)。它在文字学上的表现形式就是甲骨文中的“易”字。
随着“易”的这种本意的淡化,它的形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甲骨文变成了金文,金文又变成了小篆,再后来就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字。但是“易”的字形演变过程却向我们透露了它所蕴含的古代文明信息:
首先,在甲骨文中,“易”与“日”和“月”的形状非常相似(见图四),这或许是在暗示“易”的原型可能是包含“日”和“月”的圆形图案。
其次,在金文中,“易”与“日”、“月”的形象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区别,并且有了一定的间距,这意味着“易”已经由图形抽象成符号了。同时,这个时期的“易”字右上方多有一短竖,这可能是表示太阳的黑子(参见图五)。而左边的偏旁则是随汉字形体的进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在小篆中,“易”与“日”、“”的偏旁融合成了现在的“日”字底,并且右边保留了一个类似“曰”的文字(如图六)。这说明,“易”字的字形演化到现在,其原始的象形意义已不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