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上讲冬天什么旺?
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 进入冬至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气温持续降低,天气寒冷干燥,草木凋零,生机潜伏,阴气盛极。 从干支纪元来看,大雪冬至属于子月,阴阳转化,阴极之至,阳气萌芽,所以大雪冬至的五行属性为水。 在古人看来,冬季是休养生息的季节,应顺应自然的变化,做到早卧晚起,避寒就暖,使精气内聚,以利阳气的生长。《黄帝内经》有“冬不蛰,谓不藏”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冬天不让阳气收藏,那么来年的春季生发就会受到不利影响。
除了早睡晚起外,还有适量的体育锻炼和适度的情绪调节也能达到养阳的目的。坚持冬令进补也是古人过冬的诀窍之一,在北方一些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也是因为饺子有利于吸收营养,满足身体需求。 不过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冬天不再受霜冻雨雪的影响,室内温度普遍较高,再加上暖气片的普及,人们出门往往都会穿得温暖厚实,很少再感受到寒邪。现代人并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刻意地去蓄积阳气应对寒冷的冬季。
但是,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顺应自然规律总是没有错的。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多吃具有益气活血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花生酱等。还要适当运动,促进血液运行,帮助热量产生。 虽然不需要刻意地“养阳”,但是“养阴”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阳气旺盛,容易心烦气躁。
而到了冬季万物凋零,人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也很重要。
中医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在自然界有五类物质中最基本的要素,可以构成宇宙万物。同时,这五类物质之间还存在着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从而维持了宇宙的变化和平衡。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于五行之中,同时,又将与五脏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如筋、脉、肉、皮毛、骨等也分别归属于五行。这样,脏和腑、表和里之间,就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互相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也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过程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指导中医的临床治疗。
中医所讲的肝脏,不仅仅是西医所说的肝,而是包括与之表里的一苦胆等在内的一套生理系统。这套系统主管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疏泄情绪,调理脾胃功能,是保证人体气血物质正常运转的中心。只有肝的功能正常,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才能得到充足的物质供应和气血灌溉。就像万物的生长需要雨水的供养,需要河流交通的顺畅。同时,肝脏又是情志的中枢,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在此加工处理,七情如果过度或不及,也能损伤肝脏的功能。
因此,在五行上,肝脏属于木,是肝系统主管着春天生发之气的运行。春天,人体对肝脏来说如同雨季。如果平时肝的功能就受损,或者有肝病的病人,那么,春季往往是病情易出现反复或加重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