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这个词很热,被各种媒体和机构大量使用着,但真正研究这个概念的人却并不多。在介绍具体方法之前,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独角兽”的概念,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所谓独角兽(Unicorn),根据美国创业公司分析平台CB Insights的定义,是指那些具有以下特征的公司:
1. 成立时间不到10年;
2. 估值超过1亿美元;
3. 仅有少数资金供给者,且大部分为私人投资者;
4. 员工人数少于50人,大多集中在旧金山湾区。
当然,很多创业公司满足上述全部条件,但不能都被称为独角兽——只有当它们同时拥有高增长率与高市场渗透率时,才能被确认为独角兽。毕竟,如果一个创业公司的估值能达到1亿美金以上,那么它肯定已经具备较高市场占有率,或至少是在某个细分领域占据领导地位的。反之,如果一家创业公司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增长速度,但它只有较小规模的融资和员工数量,同样不能被称作独角兽。
对政府的启示在于,要支持这类初创企业的诞生、成长和繁荣,为它们的发展营造适合的环境。因为,像美国这样的成熟创新市场经济体,虽然存在诸如硅谷这样的科技中心,但其创新的源头实际上是从英国和欧盟起源的美国移民带着的新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美国的发展是自发的,而不是源自政府规划的结果。换句话说,美国今天所拥有的创新优势不是政府计划的结果,而是市场力量作用于人类本能和创新意识的产物。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通过政府的力量实现赶超或许是更现实的目标。借鉴美国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应该是政府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独角兽”或许就是“自独角兽”(self-unicorns):那些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成长为大型企业甚至是独角兽的企业。为了形成更多的自我独角兽,中国需要改进现有制度中阻碍竞争、垄断和创新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