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板铺什么材料?
古代中国,人们把土地上的纹理踩在脚下,于是有了“地面”这个说法。可见“地”字最初是指“地面、地板”的意思。 至于这地板上最初铺的是什么,有考古学家推测是动物皮毛,比如豹皮、貂蝉等,因为这样比较保暖;也有研究者认为有可能是芦苇、竹子或者木料制成。但是最早的地板并不是我们现在这样一屋一屋铺的整块瓷砖或木质地板,而是把它铺在每个房间中央,人需要坐在上面才进这个屋子(即现在的客厅)。
当然,最可能的是各种材料都用过。不过有一种地板的材料今天已经很少见了——石蜡。《晋书·五行志》记载了石蜡作为地材的用法:“惠帝元康元年正月……长安冬寒,士卒冻死者较多”“至二三月,诸军所发竟州之众,饥荒道断,不得还郡……”《宋史·礼志》中也有一条类似记载:“绍兴二十六年诏:……三衙管军并各统军、副统军、统领官……等,每人支赏紫绡褥一条、白绡褥一条、石蜡毯一条、草龙一条……” 说到石蜡,顺便也说下蜡烛。古人卧室中可能会摆上一两支蜡烛,而厅堂中则可能立着一个大香炉,上面插着香,这种香一般由香料和烟草混合制成。
某些特殊职业的人家会在自己家里置办一个“马桶”,用来盛接大小便。这个马桶和我们今大的马桶相去甚远,是一种敞口的容器,接满了便桶,需用竹筒导引,从后面一个小洞中倾倒出来。由于古人房屋结构多有讲究,前低后高,房顶坡度很大会漏雨,因此这样的“马桶”一般放在屋后。 除了以上的室内地面装饰物外,还有一种东西现在似乎不多见,那就是蒲席。《南齐书·五行志》中记载了南北朝时南方地区流行的“席暖”,即用草编织的蒲席直接贴在墙壁上当“壁衣”使用。《唐语林校证》中有“李端叔宅分书,每轴以红锦为袋,用赤漆蜡书绿卷轴,其室四壁皆书,无余隙。每夏日,以蒲席贴壁,手自挥尘”,说的就是唐朝有人家在墙上涂上一层泥土,然后贴上碧绿的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