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生肖对应太阳?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是12地支与12生肖的对应关系。 那这个对应是不是简单的对应呢?是不是说每个地支遇到它的年份就是该生肖年?当然不是!比如子鼠在牛年就过不了关,要到大年初一才生。又比如卯兔,它要在乙卯年的二月才能出现。这是因为古代天文学没有发现“岁差”(天极有微弱的移动,导致太阳周年运动并非简单的循环),不知道地球公转的位置变化,因此将太阳周年运动简单地分为十二个部分——这十二个部分实际上是大圆,大圆与黄道交会的点的位置每365日移动一次,称为“回归点”。
子鼠是第一个回归点,而每年正月初一是太阳位于子鼠的时候。而下一个回归点是丑牛,所以“子鼠丑牛”表示的是子鼠过完了它的元旦就要轮到它后面的丑牛开始了,也就是子鼠过了正月就是丑牛了。 但这样还是不能区分白天和黑夜,因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如果考虑地球自转的话,子时和丑时其实包含了整个夜晚。为了进一步区分,古人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将一个甲子纳入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下来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阳历一年,但实际每一甲子的时间长短不一样;然后将天干和地支分别用于标记阴历年和阳历年,并规定某甲子的第一天是某个天干某个地支的,那么第二天就是这个干支的“甲子”。例如今天是大雪,农历十一月十二,干支纪年为壬寅年庚子月癸巳日,那么明天就是甲子日。又如今天是10月4日,干支纪年为辛丑年戊戌月辛巳日,那么下一天就是壬戌日。
通过这样一种计算方式,可以知道每一天是某干某支的,也能知道每十天、每个月、每年的第一天分别是某干某支的,这样就可以通过观察日晷等仪器每天记录日影的长度,每隔一段时间(十几天或几个月)测量记录一次正午太阳的高度,最后综合得出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这就是所谓的“测景法”。根据这个方法得出的太阳运动轨迹和现代科学发现的差不多,只不过没意识到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