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东方国家吗?
不是,中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在地理上一般把亚洲分为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有时也有中亚)几个部分。其中,东北亚是指西起阿富汗,中经中国蒙古朝鲜半岛,东至日本的东亚区域;东南亚主要指由中南半岛向南的印度尼西亚诸岛直至澳大利亚的东南亚群岛;而南亚则指从阿富汗到斯里兰卡南下的印度半岛以及马尔代夫等地。
在中国古代,人们以中原为中心,将四方用“夷夏蛮戎狄”来称呼,这些称呼中,“夷”是指东部的少数民族,“夏”是中原地区的汉族,“蛮”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戎”是西方少数民族,“狄”是北方少数民族。 中原王朝(汉唐宋元明清)的皇帝总是以华夏正统自居,认为自己是天下中心,周边都是野蛮人,这种自我定位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当然,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自我定位自然是可笑的,因为中国古代政权并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国家,而是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征战不休。但是正是这种自我认同,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产生了区别:其他文明是以种族划分族群并确定其疆界(如希伯来文和阿拉伯文),而汉字是以地域概念划分族群并用行政力量推动民族融合(如汉语)。 所以,虽然古亚述人以征服者自居,认为自己是优等民族,但他们的文字却是表音文字;尽管希腊人为希腊正朔而自豪,但他们的字母却是从埃及圣书体衍生而来;即使阿拉伯人在哈里发穆阿维亚在位期间建立了庞大帝国,但他们使用的阿拉伯语却是吸收了不少波斯语的方言。
相反,无论汉唐还是元朝,都是以汉地为中心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使用的汉字虽然是表意文字,但却是由中原王朝定型的。至于语言,虽然胡汉双语并用,但汉语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 到了明朝中后期,汉地和江南的经济实力远超北方,人口也远多于北方,所以,南方话(吴侬软语)在汉语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北京官话则在胡语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今天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