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字的五行是什么?
“伯”字五行属木,为上下结构,上为“白”,下为“人”; 《汉字通假字典》中,“伯”同“弼”,有佐助之义,故从“白”; “伯爵”的“伯”,即指兄弟之长。古时十五岁为“伯”(《礼记·檀弓》),五十岁为“伯”(《礼记.大传》);因此其本意为排行第一之意。因“白”与“伯”古音相近相通,所以“伯”字在用作名字时,常常也代指人的年龄——十五岁或是五十岁。
《康熙字典》中,对“伯”字释意有四: “伯,长也。”——《广韵》 “伯,仲叔季之次。”——《集韵》 “伯,姓也。”——《正字通》 “伯,州名。”——《广韵》 作为姓氏时的“伯”字,其实与作为名词时的含义是相同的,均为排行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伯”字实际上是一个表意符号。而“伯”字作地名用,则是因为这个地名指的是一个以国为氏族的地方。
《汉书》中记载的西汉初年匈奴单于的太子名叫“呼韩邪”,他的姓就是“呼”,名则是“韩邪”。而在东汉班固所著的《白虎通德论》中,就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的解释: “北匈奴姓呼氏,南匈奴姓段氏者,何也?” “南方多雨,北方多寒,其性不同,故南谓姓,北谓氏。匈奴以天子所封为王,故曰呼韩邪。” 在西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称姓,如“李陵”“李广”等;而到了东汉时期,这些北方的民族在有了汉朝皇帝赐予的爵号之后,就改称氏了——“鲜卑”的“鲜卑”,“乌桓”的“乌桓”。
在伯字的五笔编码中,伯字的第一笔为横,横在五行中属木;第二笔为竖,竖在五行中属金;第三笔为提,提在五行中属火;第四笔为撇,撇在五行中属金;第五笔为横折,横折在五行中属土,因此伯字的五行为金字旁念péi,用于姓氏或个别口语,如:隋朝的萧皇后,她归顺唐朝后,唐太宗称她为萧太后,其义孙李元昌的儿子就以萧母之"伯"为姓氏。萧太后庙号为"懿圣皇后",尊称"高英圣神皇后",谥号为"大圣感神皇后",故后世称其为萧高英(萧圣神)伯,简称萧英。汉代刘向的《说苑·正谏篇》"臣闻比干剖心,箕子被发诵符(同敷),殷日以坏,亦有汤征诸侯而汤放桀",这是"伯"字的语源。
被发诵符
箕子是商纣王的伯叔父(一说堂兄),因劝谏纣王,被放逐于朝鲜沈阳附近的辉发,当地有一种"神巫",箕子来到这里,便被当地百姓尊称为"伯",故后世称其为箕伯,并非朝鲜语的发音。殷纣王的叔父比干和伯叔父箕子等都劝谏过纣王。纣王一怒之下,让比干自己去剖心,以验证心有七窍的传说是否属实。比干因此殉难。
伯字念bó时,有三个含义:1、老大(哥哥)曰伯。2、指兄弟中的老大。后来引申为兄弟年长者的通称;古代又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3、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有作"附庸"者,也有作"男"者)中,第三等曰伯。爵位是皇帝对宗室及有功之人的封赐,对象包括异姓大臣和同为姬姓的宗亲,异姓为异姓侯爵,姬姓宗亲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伯字念bei第四声时,可以做形容词,表示非常。例如伯伯、伯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