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在成都哪个方向?
南充在成都市北端,与成都毗邻 位置如下所示 南充市位于川北盆地中部(即成都平原北部),东邻苍溪县、西界顺庆区、南接高坪区、北连阆中市和南部县,是四川省唯一的“天府之国”典型代表。 全市东西长170千米,南北宽142千米,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国土面积8%;总人口736万人,人均耕地0.92亩。市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328米。 南充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冷月(一月)均温5℃以上,最热月(七月)均温27℃,年降雨量900—1100毫米。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条件极为适宜农作物生长。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南充成为闻名全国的农业大市,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人文】
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巴国蜀国先后建都于阆中。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始以阆中为阆州治所。宋徽宗赵佶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因避徽宗赵佶讳,改阆州为阆山县。元代置兴元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设保宁府,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增为保宁府直隶州,管辖今广元市、绵阳市平武县及松潘、九寨沟等县地。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原属广元的南充市并入川北行署区驻地广元市,原属绵阳地区的平武划归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973年底,南充市复归四川省领导。1978年后,平武又划归绵阳市。现辖2市辖区、4县、1县级市。 人口7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8.52万人,乡村人口497.48万人。有汉、藏、蒙、彝、回等民族共47个。
【经济】 近年来,南充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抓项目促投入,坚定不移扩投资促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总量快速扩张的良好态势。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9亿元增至2006年的165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9%。第一产业增加值由4.3亿元增至74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9.0亿元增至53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6亿元增至349.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7.5%、37.8%和44.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8∶52.8∶27.4调整到44.8∶32.2∶2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5亿元增至59.6亿元,年均递增16.8%,2006年突破50亿元大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0.8亿元增至186.3亿元,年均递增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9亿元增至891.8亿元,年均增长25.8%。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全市粮食总产量稳步提高,由1978年的7.9亿公斤增至2006年的16.9亿公斤;油料、生猪、牛羊、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较快,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末达1330个,入社农户2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4.7%;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已建成片高标准农田720余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910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751.3万亩,封山育林450万亩,建成森林城市2个、镇12个、村150个。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10户增至2006年的449户,利税总额由2.2亿元增至79.6亿元。五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并不断壮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6年全市工业产值达568.8亿元,比上年减少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工业园4个。
——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商贸等行业不断壮大。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全年接待游客831万人次,比上年减少7.4%,实现旅游收入79.9亿元,比上年减少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