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铵有制冷作用吗?
氨水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溶剂,氨水与食盐形成的溶液被称为“冰盐”,具有冷剂的作用,能致热致冷。 原理:根据氯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可以判断出该溶液的酸碱性;同理,通过测量溶液中氯离子和铵根离子的含量也可以判断其酸碱度。当加入的盐酸与生成的氯化铵达到平衡时,因溶液中有大量未参与反应的氢氧根离子,使溶液呈碱性(NH4++H2O=NH3﹒H2O+H+)。此时再往溶液中加入少量烧碱,由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和水,因此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但溶液中的溶质含量并未改变。这种通过外加试剂的方法来调节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那有没有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在溶液中只要加入少量的醋酸钠固体即可起到调节溶液pH值的作用了。这是因为醋酸是弱电解质,存在电荷屏蔽效应,使得醋酸钠在水中部分发生了水解产生氢氧根离子[CH3COONa+H2O⇋CH3COOˉ+Na++OH-]。而且,随着溶液中醋酸钠浓度的增大,溶液的碱性也随之增强。 当向一定量的蒸馏水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醋酸钠溶液时,发现溶液的温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当溶液中醋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时,溶液的温度最低,比未加醋酸钠时降低了约1℃。这是因为,醋酸钠的水溶液呈缓冲性质,加入的醋酸钠与水分子形成醋酸钠单水合物或二水合物等,这些晶体的生成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开始时,温度会随着醋酸钠固体加入而下降。但当晶体完全溶解之后,正负电荷被中和,阴、阳离子数目相等,形成了稳定的电中性体系,这时水的自由焓最小,因而温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