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五行多少画?
《汉字属性》中有一个关于“形”的章节,主要讲的是汉字的象形特征和它的演变过程以及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等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想谈一下我对字形结构的理解与认识,以便于以后更深入地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什么是字形的结构呢?从《说文解字》中对形部首的定义来看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个是表示“形体”之义,另一个是表示“结构”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把字形结构定义为“结构的形状”、“构造方式”或“组合关系”的含义呢?这其实是古代中国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观察和理解方法,也是当时人们总结出来的最为简洁而又实用的表达概念的方式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住事物本质的一些基本形态特征,便于后世子孙们更加方便快速的进行学习传承和研究探索,同时也为后人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价值。
一.关于古文字形的结构 我们都知道中国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方块字(这里不包括一些特殊的繁体字或异体字),这些由线条构成的基本单元就是所谓的“偏旁部首”,而每一个“偏旁部首"又都是由更小的“笔画”组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理清每一笔画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并形成一定结构的规律的话,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古汉字结构图式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形分析法”或者叫“字源分析法”。
二.如何构建出古汉字结构图的框架体系 在明确了上述的概念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其实原理和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无非就是找出不同类别的字符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有哪些不同点而已。例如:我们可以把同一个部首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也可以将不同部首的所有字都拿出来进行对比然后总结出它们的个性特点等……总之只要能够找到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肯定还会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才能得出最终的正确结论来加以运用推广,但这都是后续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了。 三.古汉字结构图中各部分的命名规则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且也构建了起整个汉字结构图的框架系统来了,那么在命名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能随意乱用名称以免让后来者不知所云无法理解掌握该系统的内涵实质,否则将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1.在分析某一特定部件时所采用的标准应当是一致的,这样才能保证其内部结构具有稳定性,不会随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出现歧义甚至造成错误。比如:我们在描述"人"这个字时都会将其分为上下半部分来进行讲解说明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这是人的整体形态而非局部特写原因所致而不是刻意这样做的;再比如:当我们想要解释清楚“月”这个汉字构造为何会如此特殊时必须得先搞清楚到底它是由哪些笔画组成才行而不能随便给它安什么名头上去自寻烦恼瞎折腾!
2.在对某一部分进行定义时要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直截了当而且还要保证其包含的内容范围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宽否则就会失去它的实际意义而变得毫无用处啦!举个例子吧:我在给“木”的这个偏旁的定义时就采取了以它所处的位置为依据并结合它与其它几个部首的关联情况来确定该部位的命名方式即"左上"二字作为它的名字这样就避免了其他任何一个单个字被用来形容同一部位而造成重复交叉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以避免日后在使用中出现混淆不清的情况发生导致错误判断影响学习进度效果不佳等问题呢!
3.为了方便今后查找及引用时能更快捷准确地定位到所需要查询的内容位置故有必要统一对其进行编号处理以便于大家使用时更方便快捷找到所需资料内容;另外如果还能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些注释说明等则更佳完美啦~ 四.写在最后的几句话 我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地去发现新的事物并从中找寻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才是真正的进步所在,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因袭旧套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沦为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罢了…希望以上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各位看官多多指正批评。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