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企业何时并轨?

蓝茗蓝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95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四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曾探讨过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问题。当时提出的思路是: (一)逐步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的范围;

(二)探索一种新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

(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中实行职位分类管理;

(四)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同时统一规划、设计和建立事业单位人员的岗位管理体系。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推行。现在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一直以政府机构改革来推动各项配套改革的实行,但是近几年来政府机构一直在改却没有见到其他配套的实质性进展。这种怪现象的背后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矛盾的体现:市场机制的引入导致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供给的主体却只有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事业单位这一支有限的力量,在这种需求强劲而供给能力软弱的情况下,公共物品的价格(税收)只能持续上升,这不仅会挤压企业和个人的空间,而且会阻碍市场的发育和功能的完善。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解决事业单位的“身份”问题,赋予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活力,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不仅政府机构难以精简,各种行政性收费和基金只会越收越多,市场化改革就会沦为空话。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普遍存在一种“刚性”工资的现象,即工资的确定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由政府确定的。这是与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一致的:提供公共品、调节收入分配等。在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都享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2004年,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73元的背景下,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总水平又有了较大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毕业生把目光投向公务员队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46万名在职公务员参加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其中研究生课程班在校生规模的三分之一是应届生。

卓立飞卓立飞优质答主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它既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当前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事业单位改革是为公益服务的改革,是建设和谐事业单位、增强人员活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公益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2000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正式启动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2011年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事业单位改革蓝皮书》指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实现公益组织与政府脱钩,其人员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原则实施分类管理。事业单位将分为行政类、经营类和公益类。经营类事业单位要企业化,公益类事业单位要社会化,而行政类事业单位未来将逐步被取消。

事业和企业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从概念上,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或服务性经营活动,并以获得经济利益(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事业,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法律、传媒、宗教等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或为各种生产、生活服务的单位。从财务制度讲,企业实行的是成本核算,要盈利。企业要发展,必须盈利,不盈利就没有发展。而事业实行的是收支核算,不核算成本,收支相抵,有结余即可。收入多,支出也多,收支保持平衡即可。不盈利,照样可以正常运行。

改革后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变了。过去的事业单位主要履行政府的职能,社会功能的公益性不强。改革后的事业单位突出社会公益性的功能,行政化、利益化的性质得到改变,成为独立的利益实体。

企业有企业化的机制,自主权扩大。企业有分配自主权,要搞绩效工资,收入能高能低,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要打破铁饭碗,企业能够随便聘用或辞退人员。与企业签订的是劳动合同,企业自主经营,盈亏由企业自负。如果亏损,企业可以下岗分流,裁员。事业与企业彻底分开后,各自都按照各自的机制运行,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管理优势,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