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那年属什么?
1、鼠,子鼠,23时-1时(午夜) 12个月有4个星期,7天为一个周期,一年正好12个周期,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为除夕,丑时(凌晨1时至3时)接财神,子时正是老鼠出来活动的时候,所以鼠在十二生肖里面排名第一。
2、牛,丑牛,1时至3时 牛是勤劳的象征“鞭打春牛”的习俗。《庄子·盗跖》中有言“人皆尽寿,胡为独早,比众不同。”《礼记·月令》中也有记载“命野虞巡田,庶见野物,而命卜师贞凶。”意思是说春天到了,要巡视田间,以观察农事,顺便占卜天气,如果雨水充足,五谷丰登,那就再好不过了。
3、虎,寅虎,3时—5时(卯时) 虎被称为“百兽之王”。古代神话里黄帝统一天下,号曰轩辕氏,亦作“玄勋”;舜帝德高望重,号曰有虞氏;大禹治水有功,号曰禹;商汤建立商朝,号为成唐;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号为周王;齐桓公姜小白称霸,号为“齐侯”……这些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轩辕氏”。为什么一个称“轩辕氏”的王朝有这么多?这就与“寅虎”有关了——老虎又称“寅午戌虎”。
4、兔,卯兔,5时-7时 兔子活泼好动,善于跳跃,它有个特殊的本领———夜间能看到东西。古人把夜晚分出更夕两个时间段,每个时间点一小时,共十二个时辰,刚好和现代数学中的乘法口诀表一样。一天的时间分为上午和下午,每个时间段六个小时。其中正午和子夜各分一半时间。
兔在酉时(下午五时至七时)最为活跃,也就是说在农历五月十五之前,这段时间属于兔。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多,直到农历五月十五,白天达到最长,晚上逐渐缩短至零,也就是“夏至”。过了“立夏”后,白天逐渐变短,直到农历十一月冬至,达到最短,夜晚最长,接着白天又开始慢慢增长。古人用“兔”来表示月亮盈亏,如“弦月如弓,望月如盘”。
5、龙,辰龙,7时-9时 “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句话形容的是早上七点至九点龙的习性。此时太阳上升,光照强烈,龙潜于水,只露个尾巴。 古人在计算年份的时候用“天干”“地支”两个符号来表示。其中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五行相对应,又对应着十个方位:甲木为东方,乙木为东南方,丙火为南方,丁火为西南方,戊土为中央,己土为东南方,庚金为西方,辛金为西北方,壬水是北方,癸水是东北方。
十二地支与子午相合,酉卯相冲,申亥相害,寅巳相刑,丑未相冲相克,其余地支不相冲克。他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保持一定的顺序。如果用数字表示的话就是10×12=120。如果把它们分成五组的话,每组都是24个数,表示一个月为30天和闰月的29天。
6、蛇,巳蛇,9时-11时 蛇喜欢在草丛里行走,古人把土地平均划分为四方,每方一百丈,称作一丘。每丘都种着庄稼,有谷有粟。四方的角上分别长着槐树、李树、榆树和桃树,用于给村庄遮挡阳光,因此村庄又被称作“四棵树木”(日晷上的四个刻度)。
中午十二时是四季交换之时,阴阳交接,万物变化最大。这个时期蛇最活跃,因此“巳”代表蛇。又因“巳”属火,所以也叫“炎蛇”。 7、马,午马,11时-13时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为三个时辰。午时从十一点到一点。这个时段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马是阴气的化身,这时节最适合阴阳调和的属马之人休息。 除了“子午卯酉”外,其他地支均有合化为土之意。因此午火生土,也为阳土。
8、羊,未羊,13时-15时 未时正是日落时分,夕阳无限美好,正如“未羊”。古时人们采用“连山易”算法来计算日子,每一天都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排列,第二天便是“乙丑”。未时的本意为“甲乙”。
9、猴,申猴,15时-17时 “申猴”即“甲申”、“丙申”等带有“申”的字。因为八字中有一字为“甲”或“丙”。 古时人用“天干”“地支”依次组合计算日子,逢“甲”便是一天,遇“丙”即是第二天。如第一天是“甲子”,第二天便是“丙子”。遇到“乙”就循环往复。如此推算,一天就变成了三十年。
10、鸡,酉鸡,17时—19时 月明星稀,秋高气爽,正是农家闲逸之时,也是公鸡报晓之季。所以,“酉鸡”代表了傍晚时段。 十二月建为“寅申巳亥”者,称为“四孟”;为“子午卯酉”者,称之为“四仲”;为“辰戌丑未”者,谓“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