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生肖上青云?
龙是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的,代表辰(三)月,象征生机旺盛,蒸蒸日上。 《史记·天官书》记载“房,心,尾宿,此三星四星皆曰辰星”可见龙在天文上的标志。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力与尊贵的象征。从动物界来说,龙是一种图腾。传说中有龙的子孙——夏商周的君主,被称之为龙子;周朝王姓为姬,系黄帝之孙轩辕氏,而黄帝正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名为玄嚣的,就是青阳部的祖先,另一个名尧舜禹的,就是黄陵部的祖先,而这两个部落的图腾都是龙。
秦灭周后,秦始皇称自己是颛顼帝的后裔,又自诩伯益后裔,而伯益姓大彭,大彭的图腾就是龙。于是,秦始皇就将自己家族的图腾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于指挥作战和仪仗使用。汉代沿袭了这一规矩。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中提到汉武帝祭祀后土,“起北宫,以圆丘祀上帝”用的便是绘有黄龙的形象作为祭坛的背景。 而到了东汉明帝时代,皇帝姓氏刘,祖先名字刘秀,字文叔,庙号世祖,谥号敬祖。因为汉朝尚黄老之道,所以汉明帝便为自己设计了黄色的龙纹图案作为陪葬品,并以此图作为自己死后随葬的灵车和墓室顶部的装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龙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西晋文学家曹植在文学作品中多次提到“天子龙袍”“龙衮”,将龙和皇帝的服饰联系起来。东晋大臣王衍更认为,天上少雨是因为龙没有衣服穿,如果给龙做件衣服,雨水就会下起来。所以此时龙已经和皇帝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南朝梁武帝崇佛,为了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特意将龙作为供养佛像的器具。在著名的维摩诘经变中,出现了很多手执香炉,上面饰有龙的图像的飞天。这种龙飞天的形象,后来被佛教艺术广泛吸收。
隋炀帝时出现了“鱼龙舞”。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时,元宵节时,开封府“进御宴,自初夜直至五鼓方罢”……这时候还有舞龙活动。
元朝,蒙古民族原本就没有太多的文化和礼仪束缚,加上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主要依靠武力征服,因此中原地区虽然有很多礼仪制度需要遵从,但来自草原的统治者其实很不重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因此元朝时龙文化并没有得到发展。
明朝建立后,皇帝姓朱,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己的图腾象征是飞龙,并且只允许皇家标记为赤色,也就是红色的龙。他还规定,民间不能使用龙的图案,否则要惩罚。这实际上对龙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许多政治传统,也沿用了明朝的龙图腾,但是,清王朝并不是纯粹的封建王朝,它的政治体制带有明显的满洲特色,因此在龙的传承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满语中,用“宝日”这个词语来指代龙。在故宫保和殿内,至今还高悬着一块满汉合璧的牌匾,上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宝日堂”。这里的“宝日”其实就是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