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几点是春天?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节气起源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每年的立春,都是公历的2月3日或者4日,今年的立春时间是2月4日0时3分。 “斗指丑,即立春。立春者,阳气生养、万物萌发之意。”(《淮南子·天文训》)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在立春五天内,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再过五天,蛰居的昆虫逐渐苏醒;又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游到水面上。
气象变化 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天从立春开始算起,但地理意义上和农业意义上的春天则要从雨水开始计算。 我国古代将节气划分十二辰,每个辰对应一天,立春处于子午流注中的寅时,因此立春又被称作“寅春”。 《群芳谱》有言:“立春之日,风从东刮起,谓之‘东风解冻’。至夜半后,忽又从东南吹至东北,是为‘蛰虫始振’。次早,风从东北至西北,昼夜不绝,是为‘鱼陟负冰’。”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大,因此不是每一地的春天都准时抵达。江南地区有句谚语叫作“立春谷雨,四季分明”。也就是说,直到清明入谷雨,南方许多地方才算正式进入春季。 而在北方一些地区,例如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则是冬至之后数九天气,立春过后仍然在“三九”“四九”中,显然不可能温暖如初。
在新疆北部地区和青藏高原上,往往要到立夏以后才能迎来春天的降临。
物候现象 古书《吕氏春秋》记载了上古时代的四种农事指南——候应、农节、禁律和救荒,其中就有关于“迎春”的记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百花乍开。” 东汉崔寔所著《四民月令》中记载的“迎春”仪式最为详尽:正月间,“命采草药,粉剂之,以为药料。二月二,命理发剪鬓,谓之迎春。”
三月间则有“种瓜、莳菜、插柳接燕,于庭中设几案,园圃种桃李。”四月里“伐桑取茧,煮茧抽丝,编篮制簟。”五月“蓄药采泉,以供炮制。”六月里“造酒、酿酒,并人药料,晒粉收面。”七月里“曝经书,扫殿宇。”八月里“收谷、舂米。”九月里“祭先坟,收芋艿。”十月里“制腊肠、腊肉,以待冬月。”十一月里“凿池冰、作鱼藻,并纳鱼于池。”十二月里“酿酒,并人药料,晒粉、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