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发展有多少年?
上海建城史自1278年始,至今643年 ,而近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3年的租界。但上海的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中的古吴国(江苏苏州)。当时今天的上海市境属吴地。
19世纪中叶前,上海地区已有较繁荣的市镇,如苏州、松江等。苏州和松江都是中国历史上江南地区的重镇,在南宋时已是东南第一大州。明中叶后,苏松两府的经济文化优势开始让位于杭州府(浙江杭州)并渐成趋势。
到清朝雍正年间苏松二府的税粮总和才超过了杭州府,形成了“苏松常镇四府”的富庶景象。其中苏州又尤胜,成为“苏松”的代名词。所以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住在苏杭二州比住在北京多多了。
随着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发育,河网密布,水运便利,加之地处沿海地区,得以发展为重要的商业都市。 早在元朝末年,由于太湖流域水患频繁,人口锐减,苏松常湖一带的土地荒芜。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命李景隆于苏州东北的太仓州筑城立卫,以控北元。洪武二年(1369年),又命徐达以少部兵力驻防苏州,同时修筑苏州外城。
此后,明朝又在苏州附近设立了镇抚司,派遣军队镇守。这些军事设置的出现,是明代全国政治格局的一个缩影。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犯苏,巡抚侯继高遣指挥朱恩率领水师在昆山之战中击败日军。至此,倭寇不再从宁波等地登陆,改道在苏州、常州一带劫掠。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三月,太监陈增奉命督造大炮,在苏州城北的横塘设立军工厂,用红夷大炮轰击倭寇。此后,红夷大炮成为明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为了控制江南水陆要地,万历四十一年,明神宗派兵在苏州附近筑城,将苏州与常熟之间的陆地连接起来,形成今天的苏州形状。 从明朝中后期直到清代中前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规模较大的市镇。这些市镇的产业多以手工业为主,产品多为出口海外或供京官使用。
比如,苏州的丝绸、松江的棉织品、溧阳的瓷器、无锡的煤、宜兴的陶器都是闻名遐迩的产品。 到了清中后期,上海的外商机构和华商企业开始出现,并在以后发展中逐步领先,对外贸易也由出超转为逆差。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1843年中英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率先占领并强置领事管辖权于上海。
随后美国迫使清廷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列强竞相在中国设领、租地、建厂、划分势力范围。
从此上海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代化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