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姓五行属什么?
“艾”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560位。关于这个姓氏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的说法是“艾”姓源自姜姓,古国氏族。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叫晏弱,他的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辈,就把“晏”姓改成了“艾”姓。 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秦朝的咸阳附近有一个城邑就叫做“内史城南乡艾陌里”,后来这里就改名为“艾县”了;秦灭后,西汉建立,刘邦为了彰显亲贵的身份,把自己的同姓诸侯王和功臣们的姓都改成“汉”字,汉朝的皇帝都是刘姓,而当时作为汉高祖刘邦同姓藩王的吴王刘贾的封地在淮水以南,其辖地有今江苏、安徽两省间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湖北东南部,浙江北部地区。刘贾的孙子刘贤宗因随高祖刘邦定关中的功劳被封为艾侯,爵次传至第三代孙刘歙时,又因功被封为泗水亭侯,此后,刘歙的子孙便都以“泗水”为姓,世代相传。当然,这个地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以上两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证据支持。 “艾”姓的源头应该就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公族大夫“晏弱”。司马迁在《史记·伍胥列传第七》中这样记载:“昭王之时,申侯之女宣姜,美且丽,昭王欲得之,故娶以为夫人。申侯遣使者献马于昭王,王令人先送女子许嫁申侯。昭王十三年正月,辛卯,朔,昭王与夫人申侯之女同御。癸巳,夫人申侯之女崩。”申侯就是姬姓申国的君主,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姬姓周王室(也就是周昭王)做王后,小女儿嫁给了姬姓吴国君主阖闾做妻子。
根据司马迁的这篇短文,我们就能够得出两个结论来: 一是在周昭王时期,作为姬姓诸侯国国君的妻妾是有姓的;二是周昭王时期的姓应该和上古时的姓含义相同,表示的是母亲家族的血缘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周王卿士的晏弱,他的后代因为母姓的原因,所以姓“晏”。
另外,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他的旁证来证明这一点。 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铜器铭文中,王命大臣时开始使用“姓”字,这些字大多见于西周晚期和中期的铜器上,如毛公鼎、伯盂鼎、卫盉等,但是这些铭文中的“姓”字,都只能认为是“女”字的异形字,表示的是女性尊称。如果“姓”表示母系血统的话,那么它也应该和上古时的“姓”字一样,是一个象形的字。因此可以推测,西周到春秋早期的时候,姓字可能并没有从母系血统的意义引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