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半社会何时结束?
中国的“双半社会”不是阶级矛盾激化造成的,而是改革开放之后贫富分化、资本垄断的结果。这个现象在欧美同样存在,但程度远没有我们这么严重。 先来说说什么是“双半社会”吧!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提出的。他在《使民主运转起来》这本书里提到,尽管美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非常不平等,但在投票时,一半选民选民主党,另一半选民选共和党,各占50%的选票;在选举人团中,同样有一半选民支持民主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另外一半选民支持共和党的提名人选。 所以,美国也有所谓的“双半”问题。只不过在美国,由于两党长期垄断资源、操控市场,导致贫富分化和资本垄断的问题比我国还要更严重一些。
既然美国的“双半”问题是贫富分化和资本垄断导致的,为什么还要强调“美国例外论”呢?这是因为,和美国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在极端贫穷的前提下开展的。 美国和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首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再完成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和加拿大先有“西进运动”,然后才有芝加哥学派和克林顿政权主导下的经济转型;亚洲的四小龙首先是实现了工业化,然后在68~73年遭遇“滞涨”,最后转向了市场化。
而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市场经济变革的。1978年底,我国的GDP总量只有3624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5%,低于英国和加拿大的2%,接近于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水平(见图1)。在1952年到1978年间,我国年均GDP增速达到5.9%,但同期人均GDP却仅有165美元,相当于意大利的6%、澳大利亚的10%、韩国的24%,是世界上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体制改革,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加剧和资本的集中——为了调动地方和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我们需要提高资源的补偿费用,这就会让一部分人不愿再投入资金进行储蓄,而急于套现的人民则会出现挤兑银行的行为,从而发生信用危机。这种信用危机会通过金融市场的杠杆作用把风险扩散到全社会,进而引发总体的收入分配恶化。(关于这方面的细节可以参见我的新书《浪潮之巅》第四篇「数字资本」之「信贷风暴」章节)。 从1978年起,改革就始终伴随着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到2000年后,这两个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时,国家实施了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增加对公共部门的投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带动就业,刺激消费,最终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经济调控并不是对改革的妥协,而是在对传统体制纠偏之后的合理调整。也就是说,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为了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我们可能需要付出短期的通胀代价,或者承受产能过剩的苦恼。而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我们则需要采取紧缩政策,防止经济运行偏离均衡状态。 总之,中国的“双半社会”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困境的一个缩影。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分化和资本垄断都在威胁着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