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五行的字有哪些字?
五行说源于远古的中国古代哲学,一种原始的自然观。《汉书·艺文志》谓五行“莫见其形”,是一种朴素的宇宙论。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五行多有阐发,如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 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形成了五行相胜(又称相克)与相生两大系统,这是早期五行说的主要内容。 相胜即相生相克,后一事物出现是由于前一事物的发展,但由于后者力弱,因而必须通过斗争才能产生;相生则是前一事物的发展诞生于另一事物,前者具有后者产生的根据。 五行有五德,金曰白,木曰青,土曰黄,水曰黑,火曰赤。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白→青→黄→赤→黑,五色相生,周而复始
关于火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最可靠的说法是来自于现代物理学中热力学第二定理,该定理表明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而必须借助外界做功,否则热量会持续积累,导致系统不稳定,比如开水能蒸发冷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自然界中,当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时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能量会产生光和声,这就是焰火、闪电、雷鸣等现象的本质。从这一基本特性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火其实是一种非常活泼的物质形态,它不但可以燃烧,还可以爆炸,甚至可以蒸发液体——这一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好的体现:
1.上古时代的人们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因此他们通常把火想象成某种精灵,这种看法流传至今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所保留——瑶族《九鼎炉变天碑》载:盘瓠死后化身为龙,后来被一位老妇点燃成灰,结果又重新复活了。
2.先秦文献认为火有灵性,并且具备自我意识,所以它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归宿。《山海经·南山经》云:“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身,其音如罗罗,名曰驺虞(zōuyú)……其心乐(yuè)善,不杀生而食肉。”郭璞注曰:故贤君臣得则而命之也。
3.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也常以火为喻来说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养生主》篇说庖丁解牛的诀窍在于视、全、知、和四个方面,其中视与全都和火的颜色有关,知即刀刃锋利,这和火的本质是一致的,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与火的无形不也正好契合吗?
4.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在《步出夏门行》中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沧海”就是指渤海,古人认为它是海水所聚之地,而所谓百川东到海也是说天下之水都归入大海之中,可见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江河之水最终都要流入大海之中的道理。
5.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晚年居住成都时曾作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诗中“茅飞”就是柴草随风飘舞,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得唯惟,一棋不可两得也。” 这里的专心理弈之人其实就是指用心于一件事或一个目标的意思,而不是刻意压抑其他想法,这样才符合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心理学也在使用类似的术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