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审查的企业怎么办?
“撤销案件”和“终止审查”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中两种不同的程序性处理措施,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从法律规范层析,二者的法律依据并不完全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 结合该条款的内容,刑事诉讼中的终止审查制度源于刑法对刑事诉讼程序的程序性支配,其直接依据为相关犯罪的法定刑以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法释〔2012〕21号,下同)第三百六十七条的规定,在侦查、起诉、审判各阶段,对于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均可以决定终止审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规定中所称的“终止审查”,不同于本文所讨论的“撤销案件”。前者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违反刑事诉讼程序而作出的程序性处置;后者则是将案件作实体上的处理。可见,终止审查是对案件的程序处理;而撤销案件不仅涉及程序,而且涉及案件的实体问题。有学者认为,撤销案件与终止审查之间存在衔接关系,即先终止审查后再撤销案件[3],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其次,从适用范围看,二者也有不同。 一般来说,能够引起刑事诉讼终止的情形主要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依法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至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情况,则属于酌定减轻处罚的范围,并非当然排除于追究刑事责任之外。所以,不能将《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所列情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三十七条之规定相混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9〕12号)第二点有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符合刑法总则关于自首规定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五)犯罪分子认罪认罚……”的规定,即是将认罪态度较好视为犯罪情节较轻,从而作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量刑情节加以考虑。能够引起刑事诉讼终止的案件范围因此也就小于能够引起撤销案件的事实根据。
从具体处理方式上看,二者也存在差异。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无论是《刑事诉讼法》还是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在作出中止侦查、审查起诉或不起诉决定后,对当事人有权进行行政处罚以及追缴违法所得或者没收涉案财物。也就是说,在刑事司法领域,司法机关只能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对于行政责任则无权干涉。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为了弥补法律的漏洞,对于轻微的犯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职权或者应被害人请求,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同时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行政机关也可以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