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企业都有辅导期吗?
“辅导期”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因此答案是否定的。 “辅导期”本身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代指企业登记机关核发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出准予开业登记通知书之时起至办理税务登记并领到税务登记证之日止的这段期间。 很多创业者在申请设立公司的时候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先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名称和经营范围,领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工商营业执照》之后,在法定时间内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及复印件报告注册信息,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颁发税务登记证,由此完成公司的注册流程,开始正式营业。这一过程就叫做“申报纳税登记”,亦称“办理税务登记”。 虽然“辅导期”不是法律的明确概念,但其内涵仍然反映了特定的事实——即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的分离。二者作为企业成立登记的程序性环节,具有同步性。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工商部门都提供了工商注册的电子化流程,使得企业设立登记的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也为“辅导期”概念的存在提供了现实基础。但笔者尚未见到以“辅导期”概念为基础而建立的专门法律规定。 尽管如此,由于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的重要程度以及登记行为的公法性质,使得有关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的法律规范具有了普遍的涉他效力,并对不履行相应义务的行为产生了约束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工商登记的程序一般分为:受理、审查、核准、发照4个环节;而办理税务登记的程序则一般为:受理、核准、发放证件和登记表书。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工商立法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明确规定市场主体承担的不经法定程序不得减损的消极义务的方式对工商登记行为进行了规制。
同时,为了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我国现行立法还建立了注册资本实缴审批制度和公示制度,进一步限制了经营者滥用的自主经营权。 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目前的工商登记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登记程序较繁复、登记期限较长等,加之部分工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问题,使工商登记这一市场准入机制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