羴五行属什么?
在《说文解字》中,羊部有两个羊字。一个是今本所没有的简体汉字“羊”,另一个是传统汉字中的繁体“羴”。 简体羊和“鱻”一样,都是简化后新造的汉字。不过虽然只是新造的字,但人们却并不陌生——“羊”在汉语普通话中是“羊”字的读音(阳平)或写法(yáng)。比如《尔雅·释畜》的“五羖羊”,郭璞注曰:“羖者,未斑白之羊也;即《周书》所谓‘羖羝’者也。” (1) “羊”作为羊字的读音、写法,其实也就是指羊。因此,这种把原本用来做别义的单字当作本义的用法,就是所谓的“借音为声”了。例如《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毛传解释道:“呦呦,鸣声也……一曰羊鸣”;郑笺则解释说:“呦,犹啾也;或言呦,或言呦呦者,异辞同谓啾唧鸣也……以喻群臣入见,行礼谦退,其言和柔也”;“一曰羊鸣”的说法便是“以意拟言耳” (2) 所以并非有什么依据可言。但是羊本身就有“鸣叫”的意思,所以从“羊”来比喻鹿叫声的做法也很合理——毕竟用羊去比喻鹿,总比用马、牛、豕等更形象一些不是吗?同理可证,《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载的“大羊”其实就是“大象”(3) 而《说文解诂》引用的《韩诗》(4) 中的解释也是对的:“大羊也。象头角足具形。”
然而《尚书》、《左传》等书中的许多“羝(dī)”也都应作“膻(shān)”解释。因为古人认为羊有前乳,故有膻气,而“牡羝”之“牡”便正是表示公羊的“牡”。既然如此,那么《说文解字》所引《韩诗》的解说是如何来的呢?原来,根据许慎的记载可知,西汉时的鲁恭王曾在曲阜孔子旧宅发现过一部古书,此书既非儒家的经典(如《诗经》之类)也无著录,因而许慎也就不知道其中所说为何,于是只好照录而已。又因这部书中所说的内容与《韩诗外传》相合,所以后人便以此书为《韩诗》所作了。至于究竟是不是孔子的故居出了这部孤本,那就谁也说不清了!